有点看不下去了啊。
这两天被这么一个文章刷屏:《Manus“撤退”,Fabarta“补位”!你的专属智能助手来了!》

好家伙,密密麻麻重复信息,先抛开不友好的朋友圈阅读体验,需要承认的是,这家公司多少是懂营销节奏的。
趁着网红AI产品Manus裁员和退出中国的节点,这个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Fabart趁人之危突然高调宣传起来。

这篇“被刷屏”的文章通篇读下来,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“爽剧”:前任(Manus)不争气、伤透了用户的心,最终黯然离场;此时,一位更懂你、更强大、更安全的“真命天子”(Fabarta)及时出现,不仅要填补市场空白,更要解决前任留下的所有痛点,开启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。
故事很美好,逻辑很自洽。但作为在互联网浪潮里被各种“新物种”、“颠覆者”轮番教育过的老网民,总觉得这背后没那么简单。
今天,咱们就来掰扯掰扯,这个高调“补位”的Fabarta,究竟是真材实料的行业新星,还是一场精心包装的营销泡沫?
踩着“泥菩萨”过河,这算哪门子“上位”?
首先,我们必须明确一点,Fabarta选择的这个“垫脚石”——Manus,本身就不是什么光彩的角色。

Manus从诞生之初就充满了争议。它顶着“通用智能体”的光环,用“邀请码”吊足了胃口,一度把自己塑造成了AI圈的稀缺品。
然而,实际体验下来呢?产品功能不稳定、对不同文体的适配把握不准、甚至让创作流程变得更繁琐等问题,让许多慕名而来的用户大失所望。一位媒体从业者就曾直言,想用它写评论,结果输出的内容像一则简讯。
更致命的是它的商业模式。在内测月活达到2000万后,一公布每月19至199美元的定价,用户数立马腰斩,留存率骤降一半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绝大多数用户认为它的价值根本撑不起这个价格。它更像一个新奇的玩具,而不是一个能真正融入工作流、解决实际问题的生产力工具。

所以,Fabarta现在宣称要“补位”Manus,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定位。这不像是挑战一个武林盟主,更像是接手了一个烂摊子。一个产品的价值,应该通过与市场上最优秀的同类产品竞争来证明,而不是通过“比烂”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性。
踩着一个已经被市场证明存在诸多问题的产品上位,这本身就拉低了大家对它的期望基准。这种营销叙事,固然讨巧,但对于真正想寻找优秀工具的用户来说,却是一种误导。
但平心而论,Fabarta在宣传中展现出的某些特质,确实精准地切中了当前AI应用领域的几个核心痛点,尤其是在企业级服务和数据安全层面,我们能看到其战略思考和潜在的价值。
“专属智能体”是真革命,还是“新瓶装旧酒”?
抛开与Manus的捆绑,我们再来看看Fabarta宣传的核心卖点:“懂企业、懂用户、更安全”的个人专属智能体。它宣称能解决通用大模型“不够懂用户”的痛点,通过定制化服务和本地知识库,成为你的“办公专家”。
听起来非常诱人,但我们不妨冷静地把这些功能拆解开来,看看它们是否真的无可替代。
1. 关于“更懂你”的智能写作与内容创作:
Fabarta在文章中举例,媒体人输入一个选题,它就能调用内部知识库,自动补充数据、案例和背景;法律人士可以用它在离线环境下调用历史案例,生成符合律所格式的合同;高校老师可以用它关联历年教案,快速生成讲义。
这些场景描绘得非常具体,直击痛点。但问题是,这些需求,我们现在真的满足不了吗?
对于一个成熟的文字工作者来说,我们的工作流早已形成。我们会用专业的文献管理软件管理引用,用云盘或本地硬盘分门别类地储存资料,用熟悉的笔记软件(如Notion、Obsidian)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。
当我们使用AI时,我们会把整理好的资料和明确的指令喂给它,让它完成特定的任务。
Fabarta想做的是把这个流程全部“自动化”和“内置化”。这个想法很好,但实现起来却面临巨大的挑战。它真的能比我们自己更清楚哪个文件、哪段历史报道是我当前最需要的吗?
它的整合能力,真的能超越我们已经熟练使用的“多个专业工具组合”的工作流吗?别忘了,Manus的前车之鉴就是,一个号称“智能”的助手,反而可能让创作流程变得更繁琐。用户需要的不是一个大包大揽的“保姆”,而是一个指哪打哪的“精兵”。
2. 关于“更可靠”的数据分析:
文章中提到,Fabarta支持本地化处理敏感数据,并将常用分析方法固化为模板。听起来既安全又高效。
然而,在数据分析这个高度专业的领域,“通用”往往意味着“平庸”。对于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图表生成,Excel的功能早已足够强大且普及。对于更复杂、专业的数据分析任务,科研人员、金融分析师们有Python、R、SPSS、Tableau等一系列专业工具。这些工具生态成熟、功能强大,是经过数十年发展的行业标准。
Fabarta内置的数据分析模块,上限能有多高?它能进行复杂的统计建模吗?能支持深度的数据可视化定制吗?恐怕很难。那么它的定位就很尴尬: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可能用不上,对于专业用户来说又不够用。最终可能又是一个“看起来很美”的鸡肋功能。
3. 关于“更安全”的本地化部署:
这一点确实是Fabarta的一个核心优势,尤其对于数据安全要求严苛的企业和机构而言。它宣称技术已经在化工、金融、制造等行业获得众多龙头企业认可。
但这恰恰暴露了其宣传与定位的矛盾。一个核心优势在于服务B端大型企业、支持本地化私有部署的产品,在营销上却把自己包装成面向媒体人、律师、教师等C端/Prosumer(专业消费者)的“个人专属智能体”。
我们真的需要为了写一篇稿子、准备一节课,就部署一套“金融级”安全的本地AI系统吗?这种“降维打击”式的宣传,模糊了产品的真实客群,让普通用户对它的价值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。
高调的宣传,与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的体验
全篇稿件还有一个很大的槽点,莫过于结尾。
在用尽华丽的辞藻将用户的情绪和期待值拉到最高点后,文章热情地号召:“欢迎大家登录官网……申请加入试用计划,亲自体验一番!”。

然而,当满怀期待的用户点开官网,准备一探究竟时,却发现自己被一堵“申请墙”拦住了。没有立即试用的按钮,没有下载链接,只有一个需要填写姓名、公司、职位、行业、手机号等详细信息的申请表。填完之后,能做的只有“等待审核”。
这个操作,简直让人费解至极。
在一个产品过剩、用户注意力稀缺的时代,绝大多数成功的软件都信奉“快速体验,即时满足”的原则。它们恨不得把“免费试用”的按钮做到最大,让你一秒钟就能上手,亲身感受产品的魅力。
Fabarta这种“先填表、再政审”的模式,传递出的信号非常负面。我们不禁要问:
是产品还没准备好,心虚吗? 是不是产品还存在很多问题,无法面对大规模用户的自由检验,所以只能通过筛选“白名单用户”的方式,来进行小范围测试,并确保收到的都是“高质量”的正面反馈?其联合创始人也提到“宁愿慢一点”,要确保用户的反馈能体现到迭代中。这听起来很负责,但也从侧面印证了产品可能尚处早期,远未到能向公众高调宣传的成熟阶段。
是把用户当“销售线索”吗? 这张详尽的申请表,像极了B端软件获取潜在客户(Leads)的标准流程。这是否意味着,这场声势浩大的C端宣传,本质上只是为了筛选出有价值的企业客户,为他们的销售团队铺路?如果是这样,那普通用户岂不是被当成了“陪跑”的群众演员?
是想复刻“饥饿营销”的老路吗? 营造一种“非请勿入”的高端感和稀缺感,让拿到测试资格的用户产生优越感。这套路,Manus也玩过。但在产品力无法服众的情况下,这种营销手段最终只会反噬自身,消磨用户的耐心和信任。
新芒x如是说:我们需要的是真诚,而不是故事
总而言之,Fabarta的登场,伴随着一个精心策划的、极富煽动性的故事。但拨开营销的迷雾,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疑点的产品。
它踩着一个不成功的“网红”上位,这本身就降低了格局;它试图将所有功能集于一身,却可能陷入“样样通、样样松”的窘境;它将B端产品的安全优势包装成C端产品的卖点,造成了定位的模糊;最重要的是,它用最高调的姿态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,却用最高的门槛将绝大多数人拒之门外。
我们欢迎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创新者,但我们对只会讲故事的营销家保持警惕。在AI工具日益普及的今天,用户需要的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“超级智能体”,而是一个个触手可及、运行稳定、价格合理、能无缝融入我们现有工作流的得力助手。
Fabarta的故事讲得很好,但我们更希望它能早日放下身段,打开大门,让产品自己说话。毕竟,对于一个工具而言,用户的口碑,永远比华丽的软文更有力量。在此之前,对于这个“补位”的“专属智能体”,我们有理由,也有必要,保持观望。
我们真诚地希望,Fabarta能将当前高调的营销势能,转化为扎实的产品力,尽快拆掉那堵体验的“高墙”,让产品自己走到台前,接受所有用户的检验。
毕竟,对于一个立志成为“办公专家”和“智能伙伴”的工具而言,最好的公关,永远是开放、真诚,以及一个让用户用过就离不开的好产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