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深元公司MasterAgent夸夸其谈虚张声势?这样的邀请码不要也罢

深元公司MasterAgent夸夸其谈虚张声势?这样的邀请码不要也罢

一整个服了!真的有些看不下去了啊。

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刚结束不久,诸多人工智能公司,都借此节点来宣传自家的AI产品有多智能多厉害。

如果真的有这个技术实力和产品能力,对外高调的输出一波也无可非议。但如果压根没那个实力,为了宣传而宣传,那高低有些夸夸其谈、凭实力打脸了。

这不,最近我就注意到这么一家公司,产品名字起的很响亮MasterAgent,翻译过来应该是“大师智能体”吧。最近高调地对外喊话,宣称“全球首个L4级智能体”、“重新定义Agent未来”、“AI新纪元”、“碾压Manus”、“智能体‘中国方案’崛起”等诸多概念。

好家伙,好词大词都贴脸上的即视感,口号喊得震天响,当然也成功引起了笔者的注意,于是决定高低去体验一番。

但整个实测过程真的一言难尽,最终的结论是:一整个拉垮,夸夸其谈,这样的产品不用也罢,邀请码不要也罢。

“全球首个L4”?口号刚喊出,就已不新鲜

在其官方的介绍和定义中,深元公司将MasterAgent捧上了“全球首个L4级智能体母体系统”的神坛。

这顶帽子扣得,可谓是又高又大,仿佛一夜之间,AI的“奇点”就要被他们引爆了。

然而,稍微对行业有点了解的人,看到这种宣传,脑子里都会冒出几个问号:这个“L4”是谁定义的?有公认的标准吗?母体系统又是个啥?

现实是,目前全球对AI智能体的能力分级,压根就没一个统一的“金标准”。大家都在探索,斯坦福的学者们提出一些框架,各大厂内部有自己的评测体系,但都还处于学术讨论和内部实践的范畴。

MasterAgent这种宣布达成“全球首个”的行为,说好听点是“自信”,说难听点,就是在一个规则模糊的领域,玩了一手“自说自话、自封为王”的营销戏码。

更尴尬的是,这种“抢跑式”的口号,连新鲜劲儿都没维持几天。就在MasterAgent的宣传稿还在各大平台散发着油墨味时,国内的另外一个团队也站了出来,宣布其多智能体蜂群上线,同样宣称是“全球首个迈入L4级别的智能体系统”。

你看,这就很微妙了。我们不去争论谁才是“真·首个”,单就这种口号上的“撞车”现象,就足以说明MasterAgent所谓的“全球首个”宣称,根本不具备任何技术上的独占性和护城河效应。

它更像是一句在市场部门的头脑风暴会上,为了抢占用户心智而精心炮制出来的、听起来很美的空洞口号。一个真正具备领先优势的产品,其价值应体现在不可复制的技术内核上,而非几句一戳就破的宣传语。

“碾压Manus”?对手在进化,你在画大饼?

如果说“L4”的口号是画给未来的大饼,那“碾压Manus”就是试图踩着另一产品的肩膀给自己贴金。

Manus作为曾经火爆一时的现象级产品,虽然已经淡出,但它所代表的技术范式和产品思路,是行业内一个绕不开的参照物。MasterAgent敢于对标,足见其野心。

但问题是,“碾压”是需要靠实力说话的,不是靠嗓门大。我们翻遍了网络,除了在几篇措辞相似、口吻一致的媒体通稿里看到“碾压”二字外,再也找不到任何公开、可复现的功能对比、性能评测来支撑这一豪言壮语。

反观它对标的“Manus”及其所代表的赛道呢,却在实实在在地向前进化。就在近期,Manus已经宣布上线了全新的“Wide Research”功能,能够支持一次性调度上百个智能体协同执行复杂的调研任务。这已经是从“单兵作战”的个体能力,向量“集团军协同”的群体智能的实质性进化。

这就形成了一个极具讽刺性的对比:当真正的竞争者们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、迭代代码、推出让业界震撼的硬核功能时,MasterAgent似乎还停留在概念教育市场的阶段。这种状态下的“碾压”,更像是一场自我安慰式的精神胜利法,感动了自己,却说服不了市场。

拉垮的体验:一场从“捉迷藏”到“闭门羹”的劝退大戏

好了,看清了行业的现实,我们再回过头来,细品一下MasterAgent为用户精心准备的这套“劝退”体验,那感觉,就更加五味杂陈了。

第一关:找入口,堪比考古发掘。在这个流量恨不得追着用户喂的时代,MasterAgent反其道而行之,跟所有潜在用户玩起了“躲猫猫”。我一开始很天真,以为在搜索引擎上搜一下“MasterAgent官网”,就能直达目的地。结果呢?搜索结果翻了好几页,全是媒体通稿或不相关的产品内容,像是在参加一场盛大的线上新闻发布会,就是找不到一张通往产品本身的“门票”。

凭着一丝倔强,我转战微信,去搜它的公众号。果不其然,在其官网公众号内容中,总算找到了那个“体验入口”。

第二关:想使用,没那么容易。历经千辛万苦,终于点开了官网链接。然而,现实再次把我堵了回去——一个简洁的页面,核心内容就是让你“申请邀请码”。

都什么年代了,还需要申请邀请码?!

我仿佛瞬间穿越回了十几年前,那个用Gmail都需要靠朋友分享邀请码的稀缺年代。在AI应用已经“卷”成红海,各大厂商恨不得把产品免费塞到你手里的今天,MasterAgent居然还在用这种老掉牙的、高高在上的“饥饿营销”手段。

这无疑是在用户和产品之间,人为地砌起了一堵高墙,它所传递出的信号无非两种:要么是对自己的产品极度不自信,不敢拿出来见人;要么是对用户极度傲慢,认为自己的产品是“皇帝的女儿不愁嫁”。无论哪一种,都足以让人心生反感。

第三关:“画饼”式橱窗与石沉大海的申请。行,我忍了。为了亲眼见证“L4”的奇迹,我耐着性子,填完了申请表单,然后……就没有然后了。

三天过去了,我的邮箱和手机安静得像是在另一个次元,连一点回音都没有。这种原始、低效的运营,与其宣传的“智能”、“高效”形成了绝妙的讽刺。

最绝的是,它的网站还给你搞了个“探索”板块,里面陈列着“心理咨询师”、“财务助理”、“绘画大师”等几十个智能体,卡片做得挺漂亮,看起来也挺丰富。

但当你以为这些“小菜”总能尝一尝的时候,天真了。你随便点开一个,都会无情地弹出一个提示:“您还没有邀请码,请申请邀请码。”

这就好比一家装修豪华的餐厅,把所有菜品都做成精美的食物模型摆在橱窗里,满街飘香,引得你口水直流。你兴冲冲地推门进去,却被告知:“对不起,厨房没开火,您先登记,什么时候能吃饭,等我们通知。”

这种“只给看,不给玩”的“望梅止渴”式设计,简直是在愚弄用户的感情。更何况,它展示的这些单一智能体,早已是国内外各大主流AI平台的“标配”,不仅免费开放,而且功能更强、种类更丰富。MasterAgent把这些平平无奇的东西,包装一下再用邀请码锁起来,这种逻辑,我实在看不懂。

▌再扒背后所属公司:一家成立仅数月的“速成大师”?

在对MasterAgent这一系列令人费解的操作感到迷惑时,笔者本着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的精神,顺手查询了一下它背后的公司——深圳深元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。不查不知道,一查,我所有的疑惑似乎都有了答案。

工商信息显示,这家公司的成立日期是2025年03月26日。这意味着,从它诞生到今天(2025年7月/8月),满打满算也才仅仅四个月左右的时间。四个月,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,可能刚够熟悉一个新的工作岗位;对于一个创业团队来说,可能刚完成办公室的装修、团队成员的初步招募和基本的技术架构搭建。

我们绝不否认创始团队背景可能非常强大,成员或许都是来自顶尖大厂、身经百战的“大牛”。

但是,人工智能领域,尤其是像智能体这样复杂的系统级工程,绝非仅靠几个天才的灵光一现就能一蹴而就的。它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、海量的数据喂养、反复的算法迭代,更需要整个团队在工程、产品、算法等多个层面进行精细、磨合与协作。这些,都需要时间,而且是大量的时间。

一家成立仅一百多天的公司,即便团队再能打,他们真的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些必要的积累吗?他们真的有足够的时间去打磨出一个能够在稳定性、可靠性上“碾压”其他已经迭代了数年、踩过无数“坑”的成熟产品吗?

答案显然是值得高度质疑的。这让其所有“全球首个”、“重新定义”的宏大叙事,都显得更加虚浮和不真实,更像是一种为了快速吸引眼球和资本而采取的“休克式”营销策略。

耐心已清零:这样的“大师”和邀请码不要也罢

一番体验下来,MasterAgent给我的整体印象是:战略战术上夸夸其谈,体验上漏洞层出不穷。

一个真正自信和强大的产品,应该敢于直面用户的检验,用流畅的体验和过硬的功能来说话。而MasterAgent目前所做的,却是用最大的嗓门喊着最响的口号,然后建起一堵高墙,将所有慕名而来的用户都挡在门外。

平心而论,敢于挑战通用人工智能体这一行业终极难题,并且立志打造‘中国方案’,这份雄心和勇气本身是值得肯定的。单看MasterAgent所规划的智能体矩阵蓝图,其设计理念和对未来应用场景的洞察,不可否认是其最大的闪光点。

但说实话,单就目前的宣传以及邀请码内测的各种骚操作,笔者已经对这个AI产品完全失去兴趣。 可以预见,这种被消耗掉的耐心是不可逆的。现在,即便官方把邀请码送到我手上,甚至未来完全公测,我也没心思再去使用了。

我们尊重每一个投身AI浪潮的“中国方案”,但我们更期待一个脚踏实地、尊重用户的产品。至于MasterAgent,与其畅想“L4”和“碾压”,不如先戒掉夸夸其谈。

文章来源信息声明: 本文信息出自权威媒体、企业官方及网络,并经新芒X编辑,转载请注明源出处、作者和链接。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,在此表示感谢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方处理。 文章发布日期后方火形图标后的数字,为文章热度,谨代表受欢迎程度。 新芒X平台仅对用户提供信息及决策参考,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。

作者: 新芒Group

新芒出品,专注专业。兼具内容品质和传播影响力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